童年时光,总听闻亲友们数落个体商贩之不堪:以泥巴涂抹土豆,伪作松花蛋;将鸡腹注水,欺瞒消费者;十两香蕉,仅秤得八两。于是,对那些商贩的印象,便如阴霾般挥之不去。
在那个料峭的冬日午后,我正上着体育课,忽觉脚下一片冰凉,方才发现棉鞋已破,漏洞之中泄露了寒意。归家后,父亲沉吟道:“寒冬将逝,新鞋不划算,补补即可。”无奈,我踏上了破旧的球鞋,随父亲寻至一位补鞋的老人。老人已整理好摊子,正预备归家。父亲急忙上前:“老人家,可否为孩子补鞋?”北风凛冽,调皮地吹着口哨,老人踌躇了瞬间,终在我那破球鞋的默默哀求下坐了下来。
此刻,我才开始端详这位老人:银丝满头,方正的脸庞上镶嵌着两颗炯炯有神的眼睛,额间的皱纹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那双因长期劳作而长满老茧的大手,灵巧地舞动着针线。然而,寒风无情,逼得他屡屡停歇,干燥的唇间吐出暖气,温暖那双不停工作的手。鞋快补好了,老人却似乎不愿停歇,边缝边念:“多缝几针,耐用些。”我不满地嘟囔:“不过是想多收钱。”老人听闻,猛然抬头,又黯然低首。我瞥见他那双眸子,失望交织,心中不由生出困惑。
鞋终于补妥,父亲问:“多少钱?”老人伸出了两根手指。我愣住:竟是两毛?父亲递过钱,问:“一天能赚多少?”老人摇头:“非为金钱,图个方便。”老人的话语,重重敲打在我的心门上。
归来途中,我愧疚难当,未曾向前道歉。今朝,坐于考场之上,回忆起那位补鞋老人,只想轻轻告诉他:对不起,我曾误解了你。